16位单片机的特点
本帖最后由 winnie 于 2009-3-13 16:47 编辑单片机问世以来所走的路与微处理器是不同的。微处理器向着高速运算、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、大规模容量存储等方向发展,以提高通用计算机的性能。其接口界面也是为了满足外设和网络接口而设计的 。单片机则是从工业测控对象、环境、接口特点出发,向着增强控制功能、提高工业环境下的可靠性、灵活方便的构成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界面接口的方向发展。因此,单片机有着自已的特点,主要是:〔1〕〔2 〕
·品种多样,型号繁多。品种型号逐年扩充以适应各种需要。使系统开发者有很大的选择自由。CPU从4、8、16、32到64位,有些还采用RISC技术;
·提高性能,扩大容量。集成度已达200万个晶体管以上。总线工作速度已达数十微秒。工作频率达到30MHz甚至40MHz。指令执行周期减到数十微秒。存储器容量RAM发展到1K、2K,RO M发展到32K、64K;
·增加控制功能,向外部接口延伸。把原属外围芯片的功能集成到本芯片内。现今的单片机已发展到在一块含有CPU的芯片上,除嵌入RAM、ROM存储器和I/O接口外,还有A/D、PWM、U ART、Timer/Counter、DMA、Watchdog、Serial PORT、Sensor、driver、还有显示驱动、键盘控制、函数发生器、比较器等,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;
·低功耗。供电电压从5V降到3V、2V甚至1V左右。工作电流从mA级降到μA级。在生产工艺上以CMOS代替NMOS,并向HCMOS过渡;
·应用软件配套。提供了软件库,包括标准应用软件,示范设计方法。使用户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时更快速、方便。使有可能做到用一周时间开发一个新的应用产品;
·系统扩展与配置。有供扩展外部电路用的三总线结构DB、AB、CB,以方便构成各种应用系统。根据单片机网络系统、多机系统的特点专门开发出单片机串行总线。此外,还特别配置有传感器,人机对话 、网络多通道等接口,以便构成网络和多机系统。 1978年Intel最先推出16位微处理器868系列,与随后Motorola的M68000,Zilog的Z8000成为当时的三大系列16位微处理器。由于8位机应用广泛而且能解决问题,使16位单片机进入市场较晚,到1988年Inte l才推出MCS-96系列机。此机具有高速运算及高速处理和控制能力,具有16位的CPU,8位的外部总线( 因此又称准16位机),丰富高效的指令系统,性能价格比优异,其售价只比8位机稍微高一些。片内有A /D、PWM、Watchdog及灵活的中断系统。在工作频率12MHz时指令执行时间为1~2μs。由于性能功能均良好,一出现便引起工业界广泛注意 。在我国,早年以MCS-96应用最多,近年来,Intel80C196、80C25 1、80C51XA等有广泛的应用 。生产16位机的厂家还有Motorola,MATRA-MHS,Mostek(Thomson),NEC ,OKI,Phil ips/Signetic,Sieme ns等。但到目前总产量仍不大,远低于8位机。不过由于采取了增强功能、提高性能、品种多样化和不断降低价格等措施,近年来发展迅速,估计90年代末期可望赶上8位机。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:
·增强运算能力,加大容量。片内有健全的乘除指令,RAM容量加大到2k,ROM到64k,可直接支持C和Forth语言;
·提高数据处理与传输能力。一般都增加了DMA传输和快速I/O功能;
·提高速度。如80C51XA工作频率达30MHz,HPC系列达40MHz。指令周期降至数μs。
·采用RISC结构。如Waterscale的PSC1000,Harris的RTX2000等均采用RISC结构。
页:
[1]